搜索网站、位置和人员
“预防+应对”校园流感

随着降温幅度加大,校园流感进入“高发预警期”,甲流、乙流病毒在教室、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快速传播。据疾控部门监测,2025年秋冬主流毒株为甲型H3N2,其变异快、传染性强,且人群普遍免疫力偏弱,一旦中招,既耽误上课复习,又饱受不适折磨。结合最新防控要求和校园场景特点,这份兼顾“预防+应对”的校园流感全攻略,帮你轻松应对流感侵袭。
01 这些信号别忽视
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比普通感冒“凶猛”得多:
起病超急:突然飙到39-40℃高热,伴全身肌肉酸痛、头痛乏力,持续3-4天难退烧,呼吸道症状反而较轻;
传染性极强:通过飞沫、接触污染物品或气溶胶传播,密闭空间里病毒能存活48小时,传播速度是社区环境的2-3倍;
并发症风险高:可能引发肺炎、心肌炎等,免疫力较弱的同学需格外警惕。
划重点:如果出现“高热+全身酸痛”组合症状,大概率是流感,别硬扛,及时处理才是关键!
02 筑牢健康“防火墙”
接种疫苗:优先解锁“最强防护”
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方式,能显著降低感染和重症风险
。可自行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,接种2-4周后就能产生保护抗体。
洗手消毒:给病毒“断后路”
流感病毒可通过门把手、课桌、键盘等高频接触表面传播,正确洗手能清除90%以上致病微生物。
必洗时机:进教室前、用餐前、如厕后、接触公共物品后;
规范操作:用肥皂或洗手液+流动水,揉搓指缝、甲缘等死角至少20秒);
应急方案:无洗手条件时,用含酒精免洗凝胶清洁,需覆盖全手并搓至干燥。
科学通风:给空气“大扫除”密闭环境中,一个喷嚏的飞沫能悬浮30分钟,开窗通风后病毒载量可下降67% !宿舍、教室每天至少开窗2-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,课间10分钟开对流窗效果最佳;冬季可采用“上悬窗”模式,避免直吹冷风着凉。
戴好口罩:做好“物理隔离”
在教室、食堂、图书馆等人员密集场所,主动佩戴医用外科口罩。口罩要及时更换,不重复使用,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时更要坚持佩戴。
增强体质:免疫力才是“终极防线”
睡眠充足:拒绝熬夜刷剧打游戏,每天保证7-8小时睡眠,深度睡眠时免疫细胞活性会提升3倍;
营养均衡: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、锌含量高的食物和优质蛋白,多喝温水,保持呼吸道湿润;
适度运动:每周3次以上中强度运动(跳绳、篮球、散步均可),避免过度运动(剧烈运动后3小时是免疫空窗期)。
集体责任:不带病上课,共护校园健康
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,立即向辅导员报备,居家隔离或就医,不带病上课、参加集体活动。确诊后需待体温恢复正常、症状消失48小时后再返校,避免交叉感染;若室友感染,保持1米以上距离,加强宿舍消毒,个人餐具、毛巾专人专用。
03 科学应对不踩坑误区
1:流感扛一扛就好?错!流感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,高热持续3天以上、精神差时,需及时就医,遵医嘱用药。误区
2:接种疫苗就不会得流感?疫苗保护率虽非100%,但能大幅降低感染概率,即使感染也会减轻症状、缩短病程。误区
3:多穿衣服就能防流感?保暖是基础,但过度穿衣易出汗着凉,关键还是做好通风、洗手等防护,增强自身免疫力。
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,但科学防护能有效阻断传播链。让我们共同筑牢健康屏障,用温暖的守护对抗寒流!从正确洗手、主动戴口罩的小事做起,践行“个人健康第一责任人”理念,既能保护自己,也是对他人负责。愿每位同学都能做好防护,远离流感困扰,在校园里尽情享受学习与生活的美好~
转发给室友和同学,一起筑牢校园健康防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