凝心聚力启新程 精准施策促提升,基础教育部期初教学工作阶段性总结

为全面落实学院期初教学检查工作要求,扎实筑牢教学工作根基,基础教育部于 9 月 8 日至 10 月 10 日组织开展了为期五周的系统性教学检查工作。本次检查覆盖教学全链条各关键环节,通过实地巡查、资料审阅、听评课调研等多元方式,全面掌握期初教学运行实况,目前各项检查任务已圆满完成。现将核心工作内容总结如下:

一、主要工作开展情况

(一)开课前准备:夯实基础,精准补位

课程体系落地见效:严格对照人才培养方案,完成本学期课程排期部署,其中 19 学分通识基础课、3 学分通识实践课及 4 学分通识选修课均按计划纳入正式课表,实现教学计划与课堂运行的无缝衔接。​

教学保障逐步完善:对全院教学场地进行全面排查,教室核心教学设施(桌椅、黑板、照明等)整体运行良好,环境卫生达标率达 95% 以上。同时发现共性问题:3 间教室存在后排桌椅摆放杂乱、2 间教室投影设备清晰度不足的情况,已第一时间联动后勤部门完成初步整改。​

(二)教学运行:有序推进,靶向发力

教案助力教学目标高效实施:本次专兼职教师教案进行了全面检查,整体教学进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,80% 以上教案能体现教学目标与重难点。但仍存在突出问题:教案教学环节设计简化,缺乏互动性设计;教案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生硬,与教学内容脱节;​

课堂管理成效初显:课堂秩序整体规范,学生手机统一存放率达 98%;晚自习出勤率保持 100%,多数学生能自主开展学习活动。短板问题集中在:5% 的学生存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、晚自习低效磨蹭等自律性不足现象。​

优化建议精准落地:针对学生自律性差异问题,建议任课教师结合课程特点科学增加分层作业量,以任务驱动提升学习主动性;班主任实行 “提前 10 分钟到岗” 制度,建立课堂突发情况应急处置机制,确保教学秩序稳定。​

(三)听评课:亮点突出,短板明晰

教学亮点持续涌现:本次听评课覆盖 28 门课程、45 名教师,发现一批优质教学案例。优秀教师普遍展现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、课前准备充分扎实的特点,注重传授科学学习方法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,其中 “案例教学法”“小组合作探究模式” 在通识课程中应用效果显著,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 40%。​

现存不足亟待改进:部分教师教学存在同质化问题,主要表现为备课缺乏创新意识,教学内容与习题设计照搬教材;对教材核心知识点挖掘不深入,解题方法传授单一固化;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率不足 30%,课件存在排版杂乱、内容冗余等质量问题;课程思政融入缺乏设计感,存在 “贴标签”“喊口号” 等现象。​

二、核心问题梳理

(一)教学环境保障仍有缺口

个别教室后排桌椅杂乱问题经初步整改后,仍存在反弹风险,投影设备老化导致的清晰度问题尚未彻底解决,需建立长效巡检机制。

(二)教学运行管理存在薄弱环节

新入职教师教案编写能力不足,教学设计规范性与创新性亟待提升;学生课堂纪律与晚自习学习状态的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;部分教师存在课时分配不合理、拖堂或提前下课等情况,存在潜在教学事故风险。

(三)教学质量提升面临多重挑战

在备课创新、教学内容结构化设计、教材深度运用、信息化教学赋能及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等关键环节,均存在能力短板,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瓶颈。

三、后续重点举措

(一)构建分层培训交流体系

搭建 “优秀教师案例分享会” 平台,每月组织 1 次教学经验交流会,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;聚焦教学痛点,开展 AI 技术赋能教学、课程思政精准融入等专题培训,计划覆盖全体专兼职教师,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与思政育人水平。​

(二)深化课堂与晚自习精细化管理

强化学生纪律教育,通过主题班会、校规校纪宣讲等形式,提升学生规则意识;创新课堂管理方式,引入课堂积分制、小组互评等机制,激发学习主动性。

优化作业设计体系,推行 “基础 + 提升 + 拓展” 分层作业模式,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;将晚自习与时事教育结合,每周固定时段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并开展主题研讨,提升学生综合素养。​

(三)建立问题闭环整改机制

针对本次检查发现的教学环境、教案质量等问题,建立整改台账,明确责任分工与完成时限,实行 “每周巡查、每月通报” 制度,确保各类问题整改到位,持续提升教学管理规范化水平。​